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并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蔡学文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59-561
平板栽荷试验(PLT)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加荷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征的原位测试方法。文章在深圳地区岩土勘察中进行了一次平板栽荷试验,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PLT的施工原理和方法,以期对类似场地勘察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玻璃基底和金属基底的铝反射膜在紫外、低能电子、低能质子的综合环境作用下的光谱反射率退化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铝反射膜的光谱反射率均发生了退化,且光谱反射率的退化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在近红外波段退化很小;玻璃基底铝反射膜退化在420 nm左右出现峰值点,2种金属基底铝反射膜的退化的峰值点在450 nm左右。由于电荷沉积在玻璃中后会抑制带电粒子入射,因此玻璃基底铝反射膜的退化要小于金属基底铝反射膜。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连续厌氧消化抑硫试验和消化污泥Fe(Ⅲ)投加抑硫试验,探讨不同Fe/S(摩尔比)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溶解态硫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Fe(Ⅲ)与pH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采用原位抑硫技术,在Fe/S(摩尔比)为7.75时沼气中H_2S含量可由170.4×10~(-6)降至14.09×10~(-6),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当pH为7.00~7.50、Fe/S为1~11时,pH为原位抑硫主要显著影响因子,提高消化池pH有利于降低Fe(Ⅲ)投加量;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沼气满足H_2S利用标准时,所需最低Fe/S为7.0;当消化池pH低于7.30时,将无法通过调节Fe/S实现H_2S浓度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
预腐蚀铝合金材料裂纹萌生寿命评估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广泛应用,因此对于铝合金构件的寿命评估很重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位观测技术,研究了预腐蚀铝合金试件在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结果表明腐蚀坑对于裂纹萌生扩展行为具有强烈的影响。基于局部应变法,提出了一种预测带有腐蚀损伤的铝合金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评估公式。  相似文献   
6.
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底泥是湖泊重要的内源污染来源,关于底泥污染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钝化、覆盖、生物修复等。钝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它通过抑制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来控制水体营养盐含量。文章综述了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原位钝化技术的特点及主要功能;介绍了常用底泥钝化剂的应用情况以及新型钝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钝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2(23.54%)底层土IN-1(10.51%);IN-1处于缺氧环境,存在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pH值从7.86±0.03降低至7.27±0.03,土壤总氮从2.53±0.13 g/kg降低至0.77±0.04 g/kg;厌氧菌的种群数量是IN-1(10.43±0.71×104CFU/g)IN-3(6.74±0.39×104CFU/g)IN-2(5.15±0.42×104CFU/g),放线菌数量与石油烃含量显著负相关(r=-0.989,p=0.0110.05);IN-3对饱和份和芳香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0.27%和54.52%,远高于IN-2和IN-1;模拟蒸馏结果表明,IN-3正构烷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去除,缺氧的IN-1对正构烷烃去除得较少;厌氧菌数量与胶质和沥青质去除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污染区域,采用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时可以考虑引入厌氧修复。  相似文献   
8.
原位臭氧氧化污泥减量工艺的运行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SBR/SBR原位臭氧污泥减量工艺,重点研究了原位臭氧氧化对SBR段污泥产率和出水水质的影响。两个相同的ASBR/SBR组合工艺同时运行,每隔3个周期向臭氧投加组SBR的曝气阶段原位间歇投加臭氧,臭氧投加量为0.027 g O3/g MLSS,连续运行40 d;对照组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原位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约43.9%,臭氧投加组SBR段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1447 g SS/g SCOD,而对照组为0.2580 g SS/g SCOD,投加组没有惰性污泥的累积,并且污泥沉淀性能得到改善。原位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投加组与对照组相比,臭氧投加3周期后的出水COD、NH4+-N、TN和TP平均值分别为47.8、0.76、14.1和6.4 mg/L,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2%、3%和7.7%,其中COD、NH4+-N和TN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从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了能以中原原油为碳源快速生长的石油降解菌群。结合黑麦草(Ryegrass)和苜蓿(Alfalfa),采用该降解菌群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原位生物联合修复实验。接入降解菌的实验区分种植黑麦草、种植苜蓿、未种植区,另设黑麦草区和空白区。经过99 d的生物修复,石油烃累计降...  相似文献   
10.
实时合成水滑石分离模拟放射性核素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时合成水滑石的方法从高放废液中分离模拟放射性核素锶,通过单因素实验并借助XRD分析确定了最佳分离实验条件,同时,运用FTIR、SEM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含锶水滑石的结构、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Sr2+初始浓度为70mg.L-1、pH值为10.5、n(Mg+Sr)/n(Al)为3时,锶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5%以上;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锶嵌入了水滑石的晶格中,合成的含锶水滑石形貌为层状六边形;含锶水滑石煅烧产物主要为尖晶石,且煅烧产物中未见氧化锶,表明嵌入到水滑石晶格中的锶在煅烧后存在于尖晶石的晶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